主體教育理論
主體教育是一種基于主體哲學對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教育活動的認識,是一種教育的觀念或教育哲學思想,它相對于依附性教育或客體教育而言。
其基本觀點是: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人的價值是教育的價值;培育和完善人的主體性,使之成為時代需要的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主體教育的過程必須把受教育者當作主體,喚起受教育者的主體意向,激發受教育者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教育成為主體的內在需要,成為主體自主建構的實踐活動。
主題教育的含義
從教育活動的角度看,主體教育認為,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主體,教育就是要以發展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為目的。教育要培養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教育活動和教育系統也必須具有主體性。如果教育活動和教育系統不具有主體性,而成為社會政治、經濟活動的附庸,教育就不可能以人的發展為根本,也就不可能成為主體的教育,不可能把受教育者當作主體培養。所以,主體教育就是使教育以主體性的方式,建構和發展受教育者主體性的活動,它是主體性的教育目的和主體性的教育方式的結合。
主體教育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
1.實施民主管理。
多數人參與政治,參與決策,參與比較復雜的工作。而實施民主管理的前提就是尊重學生,與學生平等相待,既做老師又做朋友,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目前中學生心里話不愿對班主任講,原因就在于一些老師總是以管理者的面孔出現。學生學習生活在班級中,對班級事務有發言權。如果能在班級管理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那么,班級就會出現良性運轉,而教師、班主任也就會舉重若輕。學生管理班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2.實行目標管理。
組織學生自主制定班級教育管理工作目標,自主貫徹并執行工作目標,自主檢查并評估工作目標的達成度。這些目標包括班風建設長期目標,班級形象設計階段性學期目標和以常規管理為主要內容的短期目標。這些目標的制定都是在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通過共同商量,確保學生主體性發揮的前提下制定的。使每個成員提高主人翁意識,培養高度的自覺性和自制力。
3.實施自我管理。
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認識管理,參與管理,學會管理。認識管理,就是讓學生了解管理的模式、體制、機制、目標、職能、制度、方法等。參與管理,就是讓學生局部地、有選擇地親身參加管理實踐,在管理中學會管理。在這種班級教育管理中,因為優化了教育管理的內在機制,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在整個班級教育管理的運轉之中,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管理主體,能夠自主性地控制教育管理過程中的若干自變量,以使之產生預期的教育成績、管理效果。但是,這種自控性也是相對的,它離不開班主任老師的正確引導,是在班主任督導下的學生自控性教育管理。